编者按:
近日,民政部“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泰安举行。来自20余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行业媒体的编辑记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活动。
采访团先后前往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明石桥、泰安古博城遗址、东平县戴村坝等具有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性场所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和治理智慧,为行政区划工作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何方家国,解码中国行政区划里的文明密码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空间制度安排,既是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标识,也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文脉与治理智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强调要把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放到更重要位置,全面总结区划历史沿革和经验规律。
今年以来,民政部聚焦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系统推进传承保护工作。在研究层面,深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梳理,建立“区划沿革家谱”,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和治理智慧,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空间基石;在宣传层面,部署开展“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丰富载体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历史传承、强化文脉赓续、启迪“何方家国”深层情怀的良好氛围;在协同层面,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协同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通知》,以古衙署、古界桩、古碑刻等承载区划与地名记忆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试点建立区划地名文物名录,推动各地通过“区划地名+文物”融合路径,将区划地名文物纳入文物主题游径、举办专题展览、在博物馆设置专区等,既丰富文旅消费业态,又让历史文化“可观可感”。
“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表示,行政区划既有变化的一面,也有延续性的一面,从历史谈起才能知其从何而来,如何发展。
文脉传承,山东省激活区划地名文化新动能
在山东省,区划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创新举措频出,亮点纷呈。枣庄市率先打造全国首个区划地名文化主题高速服务区,让往来旅客在休憩之余感受地名文化魅力;威海市创新建设行政区划文化教育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活化历史文脉;泰安市深入挖掘“九省御道”等历史典故,将区划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泰安市泰山区万官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小小讲解员”暑期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馆藏文物,更在传播家乡文化的过程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在创新载体建设的同时,山东省更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打造“泰汶神韵”区划地名文化品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区划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省范围内,350支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基层与各县市区联动打造“泰有名”“千年古县 水韵东平”等品牌矩阵,深入挖掘区划沿革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和治理智慧,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空间基石,使行政区划成为承载民族记忆、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在泰安市泰山区、聊城市东昌府区等地打造区划地名文化主题街区,泰安市依托“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仰圣街、后营街、考棚街、运粮街等千年古城区域,打造“何方家国”主题街区。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经验”,让区划历史彰显文化时代价值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民政部积极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北京、内蒙古、辽宁、江西、四川、海南、甘肃等17个省区市印发有关文件,建立联合审核机制,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评估论证列入行政区划变更专项评估内容;上海、安徽、广西等13个省区市已将500多个行政区划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一步,民政部将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从完善制度保障、深化理论研究、建立标识体系、创新传播范式、促进活化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步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地方实践,总结“地方经验”与“实践路径”,让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在传承保护中彰显时代价值。